第222章 天下大乱(1/2)
大汉永存第222章 天下大乱: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第章天下大乱
时光流转,来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后,新朝的法令,琐碎苛刻,还时常改变,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随心所欲,百姓动辄触犯禁,农民都没有时间耕田种桑,徭役繁重。
而且旱灾、蝗虫灾接连发生,诉讼和监狱中在押的囚犯长久不能结案,官吏用残暴的手段建立威严,利用王莽的禁令侵占民间财产……
一时间,富人尚且不能保护自己的财产,穷人就更难以活命了。
于是,无论贫富,好些没有权力的人都当起强盗,他们依靠高山大泽的险阻,使得官吏无法抓捕。
这些官吏看抓不到,为了乌纱帽,只好蒙蔽上级,说自己治理的郡县很平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以至盗贼渐渐地越来越多。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这一年,临淮郡的一位豪杰拉起一支人马造反,在会稽郡的长州今江苏吴县东与王莽军对抗,他发动了民间起义王莽的第一枪,一时间江南震动。
这个起义者有一个非常奇葩的姓氏叫“瓜田”,全名叫瓜田仪。
关于此人的出身背景,史书记载不详,只知道他是临淮郡盱眙人,从这个姓氏就可以想象他家门第高不到哪里去,最多算是乡间的寒门地主。
而他的反抗,完全是被逼的,五个字,活不下去了。
吕母来看到了,非常满意,这只是她的一步,她还在等。
王莽决心讨平这支活动于青、徐地区的“造反派”,这次他派出新任的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军队东出长安,向齐地即青徐地区进发。
按农民的习惯,都喜欢有个首领,所以王匡、王凤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众人的带头大哥,手下有几百号人。
而另一人,吕母死得更早,大概是为儿子报仇了,心气没有了,她也没有野心,天凤五年(公元1八年),吕母病故,这离给儿子报仇就一年。
然后,他们一起到撤回到海岛上聚居。
≈lss=≈adv≈≈g他们没有被剿灭,这一下给许多人希望,附近的贫苦农民不堪剥削,纷纷前来投奔吕母。
这个王匡和绿林军的王匡只是同名,西汉同名的人不少,比如刘秀这个名字,全国可不少。
同样,也是这一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
王常是颍川郡人,弟弟被人所杀,王常为弟报仇后,逃到江夏郡。
“杀呀。”
樊崇领导班子就仿照当年刘邦刚入咸阳时所立的约法三章也定下法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那些受到他恩惠的穷苦农民也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仗义每多屠狗辈,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
本来,王匡、王凤被推为首领,还称不上起义,最多算是土匪,只是农民希望有“带头大哥”的一种盲目跟从。
随即,她一声大喊:“来人,拖出去斩首示众。”
虽然陈牧等领导的平林兵与绿林山并无关系,但因为与绿林军一同作战,所以说到绿林军,就是下江兵、新市兵和平林兵三支。
看着敌人来了,这樊崇为避免起义军和王莽的官军混淆,于是就将每个人的眉毛都涂成红色,这一下赤眉军的称号就诞生了。
这个谥号像一道彩虹,跨过了新朝与反抗者之间的鸿沟,试图用仁慈和尊重去感化那些仍然坚持抵抗的人。
然而,无论王莽怎样努力,那些曾经追随瓜田仪的人,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
原来,吕母的独生子叫吕育,吕母的丈夫早年病逝,吕育此人忠耿好学,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经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业,日子也算是和和美美的。
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地位一落千丈,经常被郡县官吏欺压。蔡阳国釜亭长容阳平喝醉酒后骂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刘子张一怒之下杀了亭长。
他们在壮大,另一边,徐州地区樊崇领导的起义军也迅速发展,活动范围由原来泰山附近扩大到青、徐一带,并不断取得战果,先是杀掉了来“剿匪”的王莽的太师牺仲景尚,引得王莽大怒。
至于这俩人具体是什么来历,没有记载,估计也是普通农民。
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杀了刘玄的弟弟刘骞,说是为父报仇。
县里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吕母连连叩头,“求将军饶了县宰。”
他们只想活下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活下去,有时候对某些人来说,已经用尽全力了,他们必须拼命,才也机会活下去,而且也只是机会,何其可悲,何其讽刺!
另一边,王匡、王凤以及马武、王常等人越来越壮大,成为的大匪徒,荆州牧亲自带领两万官军前来“剿匪”,结果大败,荆州牧逃跑时还被马武追上,马武杀掉他的随从后,却不敢动荆州牧,无奈放他回去。
而最开始起义的瓜田仪和吕母都病死了。
这个樊崇的身世也不详,但此人异常勇猛,据说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时青州、徐州一带也闹饥荒,就有很多人归附他,一年之内就得众万余人。
经过三年准备,得知瓜田仪发动起义,声势浩大,江南震动,她感觉机会来了。
吕母死后,她的部卒重返陆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
于是,作威作福好些年的县宰印晓博当众问斩,吕母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
“救命!”
吕母看着被捆绑在地的印晓博,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我的儿子犯了罪,本不该处死,但是却被你所杀,杀人者应该偿命,而且你这些年当县宰,横征暴敛,逼死多少人?百姓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你是罪有应得。”
始建国三年(11年),父死,王匡继任太师将军。
黑,真他妈的黑,黑的没有办法看,百姓但凡有活路,都不会造反,那是要杀头,弄不好就是九族被灭。
虽然外部威胁消除了,但起义军内部却出了问题。
失去儿子的吕母自然是悲愤万分,那是她唯一的孩子呀,后半生的希望,老年丧子的痛苦,几人能接受?
她得知消息,差点昏过去,在丫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去衙门认领自己儿子的尸首。
这是伟大母爱的体现,也是她唯一能为儿子做的。
吕母说:“既然你们有时间,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河沟开挖一下吧!记住,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
“是呀,一旦印大人被杀,这事情就大了,他是朝廷官员呀。”
她家到衙门不近不远,只有两公里的路,可那是她走过最艰难的路,不敢走太快,怕见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又不敢走太慢,她想亲自核实这是骗人的,至少他内心是这么期盼的。
还有成丹也是个亡命之徒,这三人投靠王匡、王凤后,对决策起了重要作用,毕竟这仨人都不是一般的农民,是造反过的,二王自要对他们另眼相看。
在三年前,也就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按县宰印晓博的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而被定罪处死。
他怎么忍心看着那些一无所有的百姓颠沛流离,然后还处罚他们?
她最后颤颤巍巍的说道:“我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冲呀。”
他们都以山川土地或首领为名号,其中铜马是河北最强的一支,青犊、城头子路也都有十万人以上。
同年,琅邪郡今山东诸城东南樊崇在莒县在今山东莒县聚集数百人造反,莒县未能拿下,也跑到一座山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