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解决钱的问题(1/2)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第163章 解决钱的问题: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第16章解决钱的问题
崇祯皇帝没时间在永平府这里多待,安排了黎玉田为蓟辽总督,周遇吉为蓟镇总兵,镇守三屯营,负责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防线,杨廷麟负责移民永平府的事情之后,便班师回京了。
这一次出征前,建虏十几万大军和十几万李贼大军,一共将近三十万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说,局势非常严峻。
不要说这兵力数量了,就是建虏的赫赫威名,哪怕皇帝有打败过两次建虏,可如此之多的建虏大军,也同样让所有人都是胆战心惊,就怕一日醒来,贼军就兵临城下了。
如果这么多的贼军一直围困下去,断京师的粮草补给,那京师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也是可想而知的!
结果,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皇帝领兵出征之后,便不断传来好消息,先是建虏闻风而逃,然后又俘虏了五万流贼。皇帝又招安了这五万贼军,奋起追击逃窜的建虏,一直到建虏全部逃出关。剩下的流贼,也是闻风而逃。
至此,京畿之地便没有作乱的贼军和建虏。
所有的人,都是激动兴奋。
这么多年来,京畿之地虽为天子脚下,但是却一点都不太平。建虏入寇之时,便是京畿之地第一个遭殃。所有京畿之地的百姓也好,官绅也罢,都过着今朝不知明朝事的日子。谁也不敢保证,今晚一睡,明早睁开眼睛的时候,是不是又会遭遇兵灾!
京畿之地这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因为兵灾而痛失亲人的事情。
可如今,有当今皇帝领着京营横扫了京畿之地的贼寇,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当今皇帝在,就不大可能再有贼军敢来京畿之地作乱了!
换句话说,京畿之地的百姓,终于看到了太平的曙光!
对于乱世中的百姓来说,太平与否真的是太珍贵了!是皇帝亲自领军打仗,才给他们带来了太平的希望,因此,听到皇帝领兵凯旋之时,几乎所有人都跑出家门,迎接皇帝的凯旋。
京师城外十里开外,沿着官道两侧,全都是百姓,官绅等等,这一刻,没有身份上的顾忌,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好东西,用篮子装着,举过头顶,跪在那,献给凯旋的军队。
当皇帝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那一刻时,所有百姓,都是高呼万岁,声势之大,几有震耳欲聋之感!
崇祯皇帝本来也是开心的,毕竟打了胜仗回来。但是,当他看到这么隆重的一幕时,看到他们顶在头顶,欲献出来的那些东西时,他一下又被震撼了。
按理来说,给老百姓一个天下太平的环境,那是统治者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做不到,那统治者就要挨骂。反正是他自己的话,他绝对一肚子牢骚,要有能力造反,那绝对也是要造反的。
如今,他这个当皇帝的,领军平定贼乱,保一方平安,这是履行一个皇帝最基本的职责,却没想到,百姓却如此相迎!
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看看,就算那些身上都是补丁,一看就知道是穷苦老百姓的,也都拿出了他们能拿出来的东西。
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一份诚心!
这一刻,崇祯皇帝再次意识到,他的责任,可不仅仅是打胜仗,更要给这些百姓,还有天下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这一刻,崇祯皇帝也决定,如今握有京营,便要大刀阔斧地革新一番,谁也不能阻挡!
回到京师的第一件事情,崇祯皇帝便领文武百官,把这次战死的忠烈送进了忠烈堂。随后,便召开朝议,废除贱籍和户籍,统一为民籍。
就听崇祯皇帝严肃地说道:“虽太祖皇帝定制时,有参考前朝,又定各籍以便官管,然则大明朝历经将近三百年,人口之多远非开国之初可比,大明百姓之生活也远非开国之初可比。朕得太祖皇帝托梦之时,已奏请太祖皇帝同意,可因地制宜重修祖制!”
满朝文武一听这话,顿时都无语了。
一般而言,文官制约皇帝的一个有效手段,那就是拿祖制来压皇帝。特别是朱元璋还有旨意明确,要后世子孙遵守,不得改他的定制。
如果说,这个是触犯了皇帝和文官的利益,那双方会很默契,改了,谁也不会想起有什么祖制。
比如说,贪官会被剥皮充草一事,在大明开国之初后就再也不见了。就这明末的官员,如果还坚持祖制的话,估计全都是没皮的官了!
可如果说,改制是会触犯文官利益的,那你皇帝说了也不会有用。文官群起而攻之,这个时候就会想起祖制,用祖制来压皇帝。
但是此时,崇祯皇帝直接开场白就说了,他已经得到太祖皇帝的同意而改制,那用祖制来压他就说不过去了。
至于不相信?那皇帝是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不但拥有神力,还能领兵打仗,力挽狂澜,如果没有太祖皇帝显灵,那怎么解释?
当然,如果有人不信邪的话,皇帝可是会发神经的,午门楼前砍了一堆人,那不是假的。有没有胆量再试试皇帝会不会又发疯,那是谁也拿不准!
“……如今我大明朝人口众多,非是子承父业便能定论。故朕决议废除各类户籍,统一为民籍,和农户相当。只要是大明百姓,擅长什么,便可从事什么。卫所制会革新,匠籍制也将革新……”
大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是卫所制,也就是朱元璋引以为豪的不费钱粮就能养活百万大军。这在开国之初,物资匮乏时候是个好事。但是时代的变迁,就慢慢地不适用了。
本来兵农一体的卫所兵,大部分都成了卫所军官的农奴,只能替他们干农活赚钱。而不训练的结果,就是一旦打仗时就不会打仗。因此,从大明中期开始,朝廷就实施了募兵制,也就是朝廷要付军饷了。
一直到明末,都是卫所兵和募兵制相结合的体系。然后,朝廷付不出募兵制下的军饷,让当兵的穷得叮当响,但是又有军法约束,然后逃得逃,落草为寇的落草为寇,又乱成了一团。
此时,听到皇帝说要革新卫所制,文武官员当然也能猜出来是怎么革新。
这个事情,最直接利益受损的,其实是武官体系,也就是卫所中的中高级世袭武官,然后便是地方豪强,那些侵吞军田的那种。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所掌握的京营,全是募兵制,是发军饷的,和已经烂了的卫所没多大关系。因此,他的基本盘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失,以此为基础,强势革新,大殿内还没人敢反对。
不过户部尚书倪元璐还是站了出来,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当徐徐图之,军饷来源,尚且无着落。微臣估计,皇后手中的钱,怕是不多了。”
之前的钱,全是崇祯皇帝握着屠刀抄家抄来的,这不是稳定的国库来源,因此,作为户部尚书的他,有责任提醒下这个情况。
他这个担心,还真是没错。
在崇祯皇帝回京之后,周皇后就在第一时间给他禀告了财物情况,剩下的银钱确实不多了。
这不,没等崇祯皇帝说话,他又补充说道:“陛下还多有安排伤残兵卒入各衙门做事,还能领取俸禄。这将又是一笔开支。另三饷也已废除,百亩以下田赋也不收,微臣无能,实不知如何才能变出银钱……”
说到这里,他就想辞职了。
事实上,他已经辞职过多次。但是户部尚书没人想做,因此,不想做都得做。
其他人听到他的话,也有些担心这钱财的事情。
从年初抄家得到大笔银子之后,京营重新整编,不但军饷按时发放,连欠饷都结清了,另外文武官员的俸禄也都足额发放,局势也往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这钱就不是能时常有的,一旦后续没有了钱,那又要欠饷不说,皇帝还要整好多花钱的地方,那怎么办?
此时此刻,他们非常担心皇帝又开始抄家!
因此,首辅范景文便也出列奏道:“陛下,如今天下还在大乱,各地赋税都收不上来,国库无钱之下,又要多花钱的地方,实在不合时宜。不如有些花钱的是否可以暂缓?”
内阁辅臣蒋德璟等人,皆跟着出列,附和首辅的话。
到了后来,满朝文武皆是跟着劝谏了。因为所有人都怕,就怕皇帝抄家抄上瘾了!
崇祯皇帝见了,却没有不讲理,他知道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前期的时候,京师抄家了一次,然后宣府大同那边也抄家了一次,支撑了他在前期的各项开销,终于把要亡国的危急局面给缓了下来。
但是之后养军队,养国家的钱从哪里来,确实是个问题,总不能一直抄家!
不过对此情况,崇祯皇帝心中当然是有计较的。
于是,就听他对底下臣子说道:“卿等顾虑,朕亦知之。不过对朕之革新,卿等只看到了花钱的一面,且听好了。”
范景文等人:“……”
皇帝这意思,就差说他们孤陋寡闻,没见识了。
说真的,他们还真不服气,好歹都是科举出来的官员,哪个不是满腹经纶的?皇帝竟然说他们没见识!
于是,他们皆都看着崇祯皇帝,竖着耳朵听着,如果皇帝说得不对,他们肯定是有心思让皇帝知道,你打仗是厉害,可这治国,还是要靠我们这些文官的。
只听崇祯皇帝问殿内群臣道:“朕何以用不到半年多的时间,便击败了李贼大军以及入寇的建虏大军?按理来说,就这点时间,光是练兵时间都不够,何也?”
听到这话,文武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皇帝这是要夸的意思么?
于是,范景文便立刻奏道:“此乃陛下英明神武,武勇盖世之故!”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笑笑,然后才说道:“此乃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朕让将士上战场无后顾之忧,又且赏罚分明,才有将士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如此,才击败优势兵力的李贼大军,又击溃号称野战无敌的建虏大军!”
不等他的臣子说话,他就又进一步解释道:“何以没有后顾之忧?活着,有奖赏不缺;伤了,有去处可安排,死了,亦可进忠烈堂,与国长存!也只有如此,面对人人畏惧之建虏,朕麾下之将士亦能以一当十,以寡敌众,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大捷。卿等自己说,朕付出一些俸禄,便能让众卿无忧兵事,百姓能享太平,值否?”
范景文等人听了,皆是无语。
道理好像是这么一个道理,要说值不值的,那肯定是值的。但是关键是,或许可以不用付出那么多钱,也能有这个效果吧?
他们正在想着,却听崇祯皇帝还没把话说完,继续在那说道:“且天下大乱之根源是为何?天灾人祸也!天灾不说,年年都有,可多少天灾都能应付过去而不至于酿成如今这样的大祸。为何?皆因加了人祸也!何为人祸?简单讲,便是贪官污吏已经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说到这里时,崇祯皇帝的表情变得严峻起来,语气也变冷了,以至于大殿内的气温都似乎冷了几度:“有天灾不怕,就怕天灾之下,却还有贪官污吏趁天灾谋一己之私!朕早有听闻,如今之官场,无官不贪,无吏不污!朕随便杀十个,可能有杀漏,却绝对没有杀错,无非是多贪少贪的区别……”
听到这话,满朝文武的汗就下来了。
他们自己其实知道,皇帝这话并没有夸张。可是,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是由皇帝说出来,特别这个皇帝还有过发疯经历的,真要突然说着说着一下来气,又开始发疯的话,自己能不能幸免?
此时此刻,没人敢抬头,不敢去看皇帝的眼睛。因为绝大部分人,多少都有一些违法犯忌的事情。
崇祯皇帝扫视底下这些臣子,忽然和缓了一点语气接着说道:“当官的,朕已经整治过一次,再看官场风气,如若还是贪污成风,视不贪为异类的话,朕不介意再整顿一次官场。另,污吏这方面,朕知道如果只是杀几个的话,也难让天下污吏都能改邪归正。此有世风如此,亦有制度之因。吏员没有俸禄却有权,如何能忍住不贪,不去欺压百姓?”
“既然如此,朕就来一个釜底抽薪,把当前吏员全都换了,不再世袭,不再子承父业,不再以劳役之方式。以后之吏员,须以考核人品、才能后用之,同样发放俸禄!朕不怕没人用,保家卫国之将士,朕信得过他们。等到以后太平了,军中将士年纪到了,亦可安排到衙门做事。他们有为国之心,有军纪约束过,当胜过很多人!”
说到这里之后,崇祯皇帝扫视底下群臣,然后便冷声问道:“众卿以为,何等吏员更是好用,更是放心?朕付出一些俸禄,便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可值否?”
其实,他心中知道,就算是这样,也避免不了贪腐的。贪腐这东西,只要有私欲在,就不可能杜绝!
但是,什么东西都是相对的,只要比原有的好,那就可以了。或许这种制度等到了以后某个时代,又会不适合,但是至少如今是适合的不是?
大殿内的文武官员听到皇帝又是隐隐带了威胁,又是说那么多好处,在逼他们表态,说真的,他们心中其实是不乐意的。
他们总感觉皇帝对武人太好了!
在安静了片刻之后,吏部尚书便开口奏道:“陛下,吏员之活,也不是一般人能做。须得能识字,又是头脑灵活之辈,才能把事情做好!如若都是军中粗鲁之辈,怕是衙门事情会一团糟,此事,还请陛下三思!”
听到这话,只要是文官,便都附和。几个武官,平时都被文官压惯了,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这个话在理。
可谁知,崇祯皇帝听了,却是想也不想便道:“衙门中那些须得识字的活,那就用识字的将士便可。不识字,那就教他们识字。以后军中将士,在空闲之时都要识字。至于衙门做得事情,编写章程以教之,又有何难?”
说到这里时,他看到这些文官都有诧异之色,便知道在想什么,就继续说道:“朕以为卿等该是都明白太平之可贵!而太平何来?便是军中将士以性命守护之!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皆是利害相关。故此,以后只要是大明人,在合适年龄便都要从军。此便是替代卫所制之革新之策!”
如果是太平年间说这个话,估计不少人会反对。但是在座的这些人,都是经历了天下大乱,自然最是知道太平的宝贵。哪怕他们都是朝廷高官,也不可避免地受乱世影响,太平与否对他们同样非常重要!
因此,此时崇祯皇帝先从当兵所能享受的好处说起,再说到人人都要当兵,就等于说,之前文官以为的武人待遇,其实是所有大明人的待遇,那就不是简单的文武对立了。
其实,全民皆兵是华夏历史上就有过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要求男子不论出生尊贵还是穷苦在及冠后都要登记在官府。从二十三岁开始,登记在案的人员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时间规定为一年,并且在服兵役的地点上也有要求,两次服兵役一次在本人所在的地方郡县,另一次则规定要在国家边疆地区或者国家都城。
之后有演变过很多回,也就是到了大明朝之后建立卫所制,才让特定的人群服兵役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