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太平人(1/2)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第209章 太平人: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第09章太平人
当崇祯皇帝第一次出京师的时候,京畿之地,城外人迹罕至,一个个原本的村落,多是断壁残垣,能看出以前是村落的样子。野地里,道路边,都能看到白骨。
大半年之后,崇祯皇帝领兵南下的时候,京畿之地的百姓,开始出城劳作,收拾破碎的家乡,重建家园。
虽然大部分村落还是断壁残垣,却已经有人迹。荒废的农田,也出现了劳作的身影。
而如今,过了两年时间左右,崇祯十九年年底了,崇祯皇帝领兵回来时,几乎就看不到印象中的京畿之地了。
至少在官道附近,再也见不到断壁残垣,一个个新的村庄替而代之,附近的农田都是收获之后的痕迹,大军经过,孩童从村子里跑出来看热闹,一副天下太平图。
谁能想到,只是两年多前,这里是怎么样一副场景!
崇祯皇帝看到这些,心中不由得非常欣慰。
拼死拼活,不就是想要一个太平么?如今付出得到了回报,值得了!
而沿途的百姓,知道官道上行进的这支军队是当今皇帝所领的御林军时,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拿着家里的吃食,纷纷赶到官道边,带着敬畏感激之心,试图让这支军队能吃点东西,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农民大多时候都是朴实的,他们勤劳,也懂得感恩。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便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恩人。
面对一支军队,他们也害怕。拿着家里好吃的东西,不敢靠近,畏畏缩缩地在官道附近,举着手中的吃食,无声地示意,表示自己只是想送点吃的给官军。
等到人数多了之后,他们便大着胆子靠近了一些,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就是想招待下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皇帝所领的御林军,他们这些遭受兵灾之苦的百姓,如今又怎么能安居乐业呢!
没有军令,没有哪个将士敢离队。不过他们看着他们受到百姓如此礼遇,就算吃不到,也是很满足了。
没有人会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看着百姓如此欢迎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免不了,心中,自然也有一份成就感。
离京师还有十里路的时候,皇后并太子监国领文武百官在此迎接。
京师曾经的百万百姓,经过瘟疫和战乱,如今只剩下不到五十万。而如今,却足足有四十来万都出城,在官道五城兵马司军卒布置的警戒线外自觉迎接他们皇帝的到来。
这两年,天下太平,使得这些经历过大乱时代的百姓非常珍惜这个太平,也因此对于给他们带来安定生活的皇帝,非常地感激。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曾经这是他们的梦想,可如今,他们都能做太平人,该是何等的知足了!
不止如此,皇帝革新的朝政,也让他们的日子比想象中还要好过了。
以极低的利息可以从大明皇家钱庄中贷款,房子的维修,农田的维护、种植等等,都不用等到有钱,或者去借高利贷才能做。有能耐的,甚至还能因此做些买卖就能赚到钱。
另外,朝廷的盐政革新,使得盐价变得非常低,不但菜里可以多放盐,甚至还能有余力可以用盐去腌制一些食物。这要是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此种种,都让他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而这一切,都是当今皇帝亲自领兵征战沙场换来的。
两年未回,如今终于回来了!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如果不做点什么表示下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真的无法安心过这样的好日子。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自然看在眼里,便借这个机会对太子朱慈烺说道:“看看民心,朝廷唯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江山才能稳固所以,作为帝王,从来不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帝王之利益,当和最多数的百姓利益一致。你处理国事的时候,当以此为准绳,明白么?”
朱慈烺何曾看到过这么多的百姓自发来迎接皇帝,感受着这一切,也经过了几年监国的历练,显然成熟了好多,听到他父皇的教导,当即回奏道:“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说到这个话题,崇祯皇帝有更深的感触,又借着这个机会对他说道:“以前的时候,都是家国天下。但是,未来的趋势,会是国家天下。这天下,非我朱家一家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如此,朕才会革新爵位,朱家都不再世袭罔替。这其中的区别,或许你现在还不能理解,朕也不强求,你只需要记在心里,遇到事情时多想想便是!”
封建王朝,从来都是家国天下。只要是皇帝的亲人,就必然享受荣华富贵,骑在所有人的头上。
虽然说,这对稳定黄泉的统治,在初期的时候是有利的。但是,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皇帝,他们的亲人是几何数字的增多,需要底层的百姓来养活。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长久。
就大明朝来说,也是如此。
开国之初,朱元璋把他的儿子都封为藩王,世袭罔替的那种。虽然他的设计是这些儿子都能守护大明朝的边疆,却没想过,儿子生儿子,等到明朝中期开始,其实朝廷就已经没法承受宗室的俸禄,开始摆烂了。
明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比如风气的败坏,官吏的腐败,可宗室过多也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不是大明朝一个朝代的毛病,而是家国天下的封建王朝都会遇到的问题。唯有改变观念,先国后家,才能避免家国天下观念中掌权者亲人对国家的影响能尽量少一些。
当然,这种观念,要转变其实很难。谁不想自己的亲人过得好一些?对于亲人,能帮一个是一把。这种观念,哪怕社会再进步,都在所难免,否则会被人说不近人情。
此时,崇祯皇帝力挽狂澜,把大明朝从即将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抢救回来,很有中兴之相。他的能力,是有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过了的。
因此,他的话就具有非常大的权威性。朱慈烺听了,都能暗自记在心中。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威望是非常高的。因此,他的一些想法,一些革新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