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谢山的经历(1/2)
捡漏:我有一根鉴宝指第十三章 谢山的经历: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那是谢山四十多年前的还在当适古斋“跑堂”的时候。
行话里讲就是打杂收东西的伙计。
那时候才十几岁不到,自己拿着铺子里的钱,四处下乡,去到农村里收一些古董。
毕竟那时候乡野里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老货,同时很多农民也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什么叫古玩,也不知道什么叫文物。
只知道自己祖上留下了一些东西,破破烂烂的,扔了可惜还感觉值一些钱,在这种情况下,下乡收古董的就应运而生了。
俗话讲:“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当时新中国成立也不久,尚未普及文物保护的观念,倒是有很多乡下农民,乐得拿自己手里祖上传下的老货换点钱。
既解决了家里的生活问题,还把这些没什么大用处的破碗破罐找了个去处,也比扔掉或者孩子砸碎强。
那是的谢山,在铺子里学习了五年,才开始跌跌撞撞的收货。
不过谢山为人谨慎,有些看不准的东西,即使卖家出价再低,他也绝不肯买。
这样的一个习惯,也让眼力尚浅的谢山少收了不少假货,相比同龄人更受掌柜的喜欢。
这样踏实稳重的性格,也让他在古玩行学习到了不少经验,涨了不少眼力。
在谢山十七岁这年,掌柜的给他委派了第一次外省收货的任务。
是去如今的甘肃张掖地区,自古那里便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地的文物更多一些,而且运气好可以遇到一些别的国家的宝贝。
这些在当时可都是稀罕物件,对适古斋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谢山费力的爬上沙坡,站在山坡上,看着这个山坳坳里的村子,破败,极度的破败。
整个村子死气沉沉,西北的气候干旱,少雨,当地甚至连树木都勉强存活,在这样干旱少雨的山沟里,人活着都成为了一种问题。
但是谢山心里还是很兴奋的,这样艰难的进山路会阻拦大部分像他一样下农村收老货的同行,同时当地的贫穷与破败,有利于谢山更好地出价,甚至可以低价捡到大漏。
毕竟与吃饭相比,一个祖上传下来的破瓷罐,就无足轻重了。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山村里,没有什么比一口白花花的馍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勾去饥饿农民的魂儿。
谢山进了这个村子才发现,这村子真的太苦了。
整个村子方圆几十里,没有一口属于整个村子的井口,平时生活想要用水,必须沿着这崎岖的弯路,在黄土高原的山坳里走几十里地。
饥饿与干渴,是这里村民的常态。
但是令谢山觉得反常的的是,这里的村民却异常的快乐。
即使没有井水,面对着空荡荡的水碗,依然在那里大口的啜饮。
明明谢山眼看着碗是干涸的,甚至碗底还有灰尘的。
但是在村民仰头喝水之后,总是一脸满足的样子,甚至嘴角还会流下清澈的水滴。
这样幼年的谢山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是干渴的,缺少水源的,却能抱着空碗大口啜饮甘甜纯净的水。
在到这村子的第一天,谢山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