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实务学堂(1/2)
1850再造中华第186章 实务学堂: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南宁方面接连送来三封急信,说清军大军压境,请杨烜速回南宁主持大局。
之前,广州将军穆特恩集结广东兵勇,在广东罗定州罗定墟包围太平军凌十八部。
经过半年封锁,凌十八弹尽援绝,所部太平军誓不投降,力竭而死。
穆特恩挟战胜之威,率领广东兵勇进入广西,试图围剿黑旗军,在浔州府贵县瓦塘渡、木梓墟一带受到黑旗军的顽强阻击。
木梓墟是黑旗军的&ot;福地&ot;,对广大官兵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上半年,黑旗军在木梓墟停留数月,整训部队,整体上脱胎换骨。
穆特恩又是黑旗军死敌。黑旗军创立之初,便引起穆特恩的格外观注。他屡次集结大军,牛刀杀鸡,都被杨烜一一化解。
这一次,穆特恩又率领大军来袭。黑旗军上下义愤填膺,都想集中主力,与穆特恩痛痛快快地打一仗,除掉这个死敌。
但杨烜审时度势,决定暂时避敌锋芒,避免与穆特恩决战。
他并非胆小示弱,而是在战略判断上有了重大变化。太平军专意金陵,奔袭数千里,竟得成功。此事极大地刺激了杨烜,促使他下定决心,采取更为大胆的策略,效仿太平军直捣黄龙。
但要想直捣黄龙,必须做足充足的准备。
一方面,太平府的均田免赋工作尚未结束。均田免赋不结束,根据地就不牢固,黑旗军就不宜兴起战事。
另一方面,必须招募新兵,扩编部队,准备在更为广阔的战场上,发起更为耗时更长的战斗。
杨烜异常镇定,下令正在前线备战的石达开收缩防线,弃守贵县瓦塘渡、木梓墟,把步兵四团全部收缩至南宁府横州。
石达开为步兵四团团长,驻防横州,为军政府把守东大门。
为了督促石达开执行军令,杨烜特派近卫一连连长林启荣前往横州。
近卫营负责保卫总司令部,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作杨烜的亲兵营。能担任近卫营的军官,除了要有非同寻常的能力,还得深受杨烜信任。
林启荣原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部下,被杨烜挖至黑旗军,受到杨烜的重用。他性格坚韧,是太平军历史上最善守城的名将。
尽管军情紧急,杨烜还是不急着回南宁,抽空到实务学堂视察了一番。
实务学堂顾名思义,不务虚文,专务实业,其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实业人才。为了更好的服务实业,实务学堂就设在新宁州,与新宁实业公司相距不远。
实际上,实务学堂、新宁公司都草创不久,急需人才。很多情况下,实务学堂的教师就是新宁公司的工程师;新宁公司的技术骨干同时也是实务学堂的学生。
办学之初,实务学堂集中力量,重点建立了部分急需学科,包括冶金、铸造、机械加工、化学、英语、种植等。
除此之外,按照杨烜要求,学堂亦提前筹建了电报、测绘等学科。
杨烜对教育极为重视。伍菡带来的三十万两白银,十万两用在新宁公司,十万两用在黑旗军整军备战,剩下十万两则全部用于教育。
此次来实务学堂,时间紧迫,杨烜只视察了电报班。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是电气化。而电报开电气化之先河,极大地革新了人类的通讯方式。
杨烜深知电报的伟大意义,一到实务学堂就直奔电报班而去。
电报发明于1八35年,几乎同时在英国、美国独立发明。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不仅发明了电报,还发明了摩斯电码,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
有线电报原理很简单:使用铜线作导线,以通电、断电作信号,与现代计算机二进制信号类似。再以信号编码汉字,使用电报机接收、发送信号,编绎信息。
1八39年,第一条商用电报线率先在英国投入使用。
华夏保守势力顽固,一直以破坏风水等理由拒绝引进有线电报。
1八71年,霓虹国进犯我国台湾。时任钦差大臣沈葆桢向清政府申请架设福州到台湾的电报线。后来台海局势缓和,该线路刚开始建便被搁置。
1八77年,丁日昌因列强觊觎台湾,申请在台湾建立电报网。因经费不足,丁日昌只修了台湾府至旗后港的一段,全长475公里,却是华夏第一条自己建造、自己掌握的电报线。
旗后港即高雄港,日人占据台湾后,将旗后港改为高雄港,其名称沿用至今。
有线电报是一种实用价值极高的通讯方式。架设电报线只需木杆、电线,成本不高,不像铁路那样需要天量投资。
但电报速度极快,可以实时传送电码,再根据密码本翻译成有用信息。这比满清最快的八百里急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杨烜估计,若找洋行在太平府、南宁府建立电报网,把电报通至县一级,费用只在两万两至两万五千两白银之间。
可以说,电报投资极少,效益极大。只是现在军政府缺少电报人才,尚且无力建设电报网。
负责教授电报的是个美国人,原是旗昌行雇员,是唐约翰的手下。旗昌行不愿涉足鸦片生意,想出了很多办法拓展业务,包括在华夏建造电热线。
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华夏国内排外情绪高涨。朝廷地方官吏都不愿与洋人接触,更没人敢在华夏大地上建设电报线。
这位洋行雇员备受冷落,便随唐约翰来到南宁,辗转来到实务学堂教授电报。
第一届电报培训班共有学员三十五人,学制一年。杨烜来到电报班时,看到学生正在背诵电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